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 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的长远考虑.。通识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回归人本身”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尊重,同时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使其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
武汉大学素有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自2004年起开始全面启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我校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又一次教育改革新举措,旨在通过搭建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有机会涉猎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理论思想和思维方法,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基础,增强适应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
目前,我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优势,已构建出了交流与写作类、人文与社会类、数学与推理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7大类共991门课程的通识课程体系,由尚重生、赵林、李工真等诸多名师领衔主讲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积极评价。在此基础上,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专业基础通识课程,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结构和体系,促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武汉大学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00门精品基础通识课程。
选修制度上,在提倡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的同时,又明确规定: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个学分,总共最低修满1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学分;希望通过这样的选修制度,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达到知识的融合与方法的贯通,使文科学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理工科学生兼具人文素质的底蕴,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通专并重的社会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