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每年开设实验课27门,实施实验教学项目近300项,主编实验教材总发行量46万余册;团队建设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至2009年,团队建设的课程中有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三等奖1项;近5年学生评价的统计结果中,全部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平均约95分、全部实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平均约97.4分……这就是获得第二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的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
优质的教学质量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在传统授受式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的训练下,学生往往缺乏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经历、缺乏能力培养的突岀问题,团队建立了研究性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强调实践育人的观念,并提出“自主不失引导”“创新不失严教”“科学研究训练不失渐进性”等实验教学新观点。
基于这些实验教学新理念,团队率先构建并不断完善了强化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等三个层次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并坚持依托科研平台,进行创新实验教学建设。
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将单一的经典、验证性实验设计成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传统基础实验以新的活力;引入先进的现代生物学技术,设计创新性基础实验教学项目等,团队还开发建设了70余个创新性基础实验教学项目。
如团队开发的“数字化珞珈山”教学项目,将校园划区分片,学生分小组在不同区片进行植物分类鉴定,再将校园植物定位信息形成数字化地图,使传统的植物分类实验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通过实地采集、压制标本、查找资料等,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课本上关于描述植物形态的术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也梳理了武大丰富的植物资源。”2008级生物学基地班梁舒恒和他的同学们回忆起该项目的教学活动仍津津乐道。
团队还以学科的若干研究方向为主线,有机地整合相关专业实验课,设计综合型实验模块,凸显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研究性、综合性;将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与科学研究训练课程结合,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前沿性、创新性,优化了学生创新研究实践过程。
5年来,团队更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达实验教学项目总数的34.1%。
多层次研究式、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团队引导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法宝”——
第一层次是在基础型实验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旨在活跃学生思维,启迪自主实验、研究创新的意识。
第二层次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具创新性、研究性的综合型实验模块,进行科学研究模式的训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思路和相关研究方法。
第三层次是在教师科研室或实验教学中心科学研究训练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完全开放式地通过“实战”,真正参与学科前沿课题的科学研究。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自主实验、合作研究和发展创新思维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索热情和创新欲望,使大家由被动学习到主动训练,再到努力探索创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们说。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团队十分重视按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编写实验教材,将成功的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及时编入教材,使教材具有可操作性、先进性、启发性。2001年以来,团队成员主编出版了11种实验教材,其中2种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种为国内最早的原创性电子版实验教材,此外还参编出版实验教材2种,自编实验讲义5种。
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团队成员不仅共同获得多项集体奖和荣誉,还获得各类个人教学奖10余项,包括湖北省首届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高校理论学习先进个人,武汉大学师德标兵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女教职工奖、“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等。
从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走出来的本科生也没有辜负团队的希望。5年来,本科生整体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陈有华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获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张璐在在国际免疫学顶尖期刊Immunity(影响因子20.3)上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戴璨、陈东等学生获宝钢优秀学生奖。近3年已有邵毅、高艳、邹思颖等十余名学生分别被录取到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们这个团队要继续想人才培养之所想,急人才培养之所急,为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继续努力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负责人黄诗笺教授一语道出团队继续前进的目标。
(珞珈新闻网 2010年9月20日 作者: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