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招生动态|招生政策|走近武大|信息公开|反招生诈骗专栏|下载专区

我心中的武大精神

发布时间:2014-06-13 11:34:02  点击数:

    武汉大学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吗?这个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的百年老校,她的精神能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吗?武大精神是从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中提炼出的一种观念吗?是否真的像一个有待发掘的考古对象,深藏在某处?抑或存在于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可以像冶炼矿石那样提取出来?

    在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武汉大学开展了“武大精神”的讨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语言学层面分析,“武大精神”是一种拟人性的说法,既可以说是核心办学理念,也可以说是办学个性。而且应当是好的,值得继承与发扬的部分。更进一步,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其实已经预设了某种前提,即武汉大学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或个性,只是我们还没有发掘出来,以致于我们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
    120年的历史,历任多位校长,从幼年到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武大精神不应该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今日所要讨论的武大精神,可以仅就成熟时期武汉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其个性而言。找到了这种精神,并且弘扬之,以使学校越办越好。
    民国时期的武大是国立性质,为国家培养人才。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要向西方学习,提倡“民主”、“自由”,大学不能违背近现代中国人的根本要求。当前的武汉大学仍是国立大学,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故也不能违背国家的根本要求而自立办学理念,追求办学个性。武大精神只能在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综合性一流大学的比较中凸显出来。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流综合性的大学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在未来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系统方法就是所谓的办学理念。
    一流综合性大学还应该有一批一流的专业教师与科研队伍。这些人有理想,有抱负,有为人类正义与美好事业做贡献,并且献身的精神。他们不远离生活,但也不随波逐流。他们为学术、为真理、为善、为美而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地。而一所好的大学,就应该是为这样的教师与科研人员提供最适合他们工作环境的大学。进而,历任的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的行政主管持守这份精神。如此,这个大学就有了大学精神。
    大学应该是像青春一样美丽的地方。武大校友、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我对武大最深的印象,是她的风景;跟人提起武大时,我说得最多的就是:武大是全国风景最漂亮的学校。这样的地方,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味道,太适合年轻人。”“我觉得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让一个学生如何拥有一段精彩生活的回忆;而说起大学,是听几个大学生讲他们的大学故事,独特的环境、人、故事,这才具有审美的价值。”
    大学应该是让人的心灵自由飞翔的地方。武大校友、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诗人熊召政说:“我一直在想,武汉大学的作家比北大多,其影响力也比北大大,为什么这块土地与文学有这样一种渊源?也许和武大的学风有关,那种自由的、感知的学风。我很感谢武大的文科,它让人有宽松的心灵状态。”
大学应该是“春雨润物细无声” 的地方。武大校友、学者易中天说:“人才不是培养、打造的,而是用时间慢慢熏陶出来的。为什么大家都向往名校、老校、重点学校?不见得这些学校的师、生就比普通学校好很多,而是因为它们有传统,形成了一个气场、一种氛围,这是多少代人传下来的。在爬满青藤的老校舍里上课和在现代化的、很酷的校舍里上课,感觉是不一样的。”
    大学应该是点燃人生信念的地方。武大校友、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毛振华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期,它开启了中国和现代世界在思想上文化上经济上相联系的大门,造就了后来的中国经济奇迹。我恰好在这个时期幸运的成为武汉大学经济系的学子。我感激当年由校长刘道玉所推动的影响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学分制改革,使我有机会选修哲学系、历史系的课程,从而比较系统地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从而确定更理性(不是苟且求生)的价值观。回忆起大学时期那些激动的瞬间,我至今都心潮起伏。也许这些年经历了物欲横流的洗礼,很多人不了解我类人如何为这些非现实的思想和感悟所长久的回响,我只能说,你不了解那个时代,我在武汉大学所经历、所思考的那些。”
    大学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地方。武大校友、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小米科技CEO雷军说:“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不在于学多少东西。武汉大学的教育让我终身怀抱感恩之心,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武大的特色在于人文色彩比较浓,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环境宽松,这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包括跟社会的互动与沟通。我的职业生涯都跟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只要我对这个事情感兴趣,我就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知道怎么学最快,这是我大学里最大的收获。”
    武汉大学有着与国内、国际所有一流大学所共享的一些基本精神元素。地处中国中部的她,近三十年来逐渐陷入地缘劣势。然而,她不甘寂寞,努力向上,克服了各种发展瓶颈,始终保持在中国综合性大学的一流方阵之中,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地冲锋。如果这种暗藏在武大人心中的理性冲动与情怀可以称之为武大精神的话,我想就应该是目前武大人要守持的一种精神。而新一届武大领导班子提出“顶天立地”的目标,可以说是触及到了武大精神的某些方面,即武汉大学要在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要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汉语世界里,一种精神总要凝练成一句话,如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武大精神在语言形式上也当如此。武大身居珞珈山,依傍东湖水;地处湖北省,名扬海内外。如果新大门正门有立柱,似乎可以挂上这样一副对联“湖山相依,自然风水;仁智并举,天地情怀。”这既概括了武大的自然禀赋,又包含了其精神内核。
    地处中国中部的武汉大学没有北大既开风气又为师的条件,也没有上海复旦与西方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便利,但她总有着那么一股质朴的泥土气息,又有着楚国文化的浪漫与楚国人“不服周”的倔强与傲气。孔子说,“仁得乐山,智者乐水”,武大山水相依,其精神故当“仁智并举”。而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以厚德载物”。武大人要有天地情怀,就应当秉承天地大德,生生不已,自强不息。
    既然武汉大学依山傍水,如此获得大自然的青睐,而武汉大学的所有师生当然也要以君子自期,而君子就应当进德修业,日新无疆。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培养一流人才的伟大事业,对于所有的武大教师(士)而言,是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事业。而对于所有学子(也是士)而言,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因此,武汉大学的师生,从今以往不妨以天地精神,君子之德作为自己大学的精神:自强弘毅,德业日新。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