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1922年9月,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哲学系成立;1956年,李达校长恢复重建哲学系;1993年,武汉大学哲学与文学、历史学专业共同创办人文科学试验班,开启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成立哲学基地班(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班),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专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成立以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在哲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创办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现为现代哲学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和小班教学,借鉴欧美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哲学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哲学院系的前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广受国内哲学院系的好评;2001年创办国学试验班,成为国学人才培养的重镇;2001年宗教学方向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宗教学人才培养上也已走向成熟;2019年,哲学专业与政治学、经济学专业,联手创办PPE试验班,启动了新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开始招生,哲学专业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2019年,武汉大学哲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是门类齐全且重点突出:涵盖哲学全部八个二级学科,长期以来,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成绩卓著。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哲学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
2.师资队伍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目前有在岗教师共6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讲师7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马工程首席专家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11人,湖北省楚天学子3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4人,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2人,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13人。
总体上,武汉大学哲学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创新型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是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国学9个博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参与共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为湖北省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基地。
学院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文化概论、宗教学概论),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文化概论、宗教学概论),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中国古代思想智慧、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辩论:说服的艺术),2门国家级慕课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粹九讲、中国哲学史),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些课程的建设,不仅对于提升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在全国哲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学院还拥有丰富的合作办学资源:与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社会正义研究所、法国笛卡尔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建立起了学生、教师交流互访的机制。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分阶段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
本科生阶段: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掌握扎实的哲学基础知识,熟悉基本哲学经典,具备哲学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学术创新意识。
硕士生阶段: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通晓哲学经典文本,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哲学创新能力。
博士生阶段: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能够从事哲学研究与创新工作,在基础理论和重要现实问题上产出有原创意义的成果。
2.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实行申请加选拔、分段考核的原则。总共考核三次,分别为本科二年级末、本科三年级末、硕士一年级末。第一次考核中不合格的学生分流到同专业其他班,空缺人数由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同专业其他班学生申请转入;第二次考核确定获得推免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学生;第三次考核确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想状况、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就思想状况、日常表现而言,学生要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积极向上,品行优良,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学术不良记录,无任何违法违纪记录。就学习成绩来说,在本科阶段,学生成绩绩点在3.5及以上且必修课无不及格情况;在硕士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成绩要处于A档且要有导师的推荐。
3.本硕博衔接的办法
(1)本硕博衔接培养施行“4+2+4”模式,即本科阶段4年、硕士阶段2年、博士阶段4年。
(2)本科三年级末,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特长等进行严格考核,确定获得推免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学生。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以及不愿意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分流到同专业其他班。
(3)获得推免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学生不能同时申请校外推免。
(4)硕士一年级末,学院根据学生的成绩以及导师推荐意见等进行严格考核,确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以及不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再读一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获得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不要求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个别情况可以跟导师商量,提交论文参与答辩。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强基计划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满140学分,通过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哲学学士学位。获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学生,在硕博士研究生阶段,需修满40学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SSCI、A&HCI源刊及武汉大学奖励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在CSSCI期刊(含扩展版、集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分流出去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需修满30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小班化教学
主干课程全部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15人。
2.研讨式教学
课前布置阅读材料,课堂组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的研究式学习能力。
3.学业导师制
学生入学后,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学业导师。原则上每位导师每届指导不超过3名学生。
4.科教协同育人。强调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把握重大现实问题的敏锐度和能力。
5.国际化培养。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和国际化师资力量,1/3以上课程使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每位学生在本科阶段至少有一次出国(境)学习机会。
五、课程设置
哲学专业“强基”计划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特色课程所组成,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包括经典、方法、通论等板块。
1.通识教育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经典导、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创新思维与方法、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宇宙新概念等基础和核心通识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
(1)经典类
经典类课程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国哲学经典、西方哲学经典三门课程。
本科阶段必读经典书目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著作选读》《单向度的人》《保卫马克思》《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理想国》《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研究》《正义论》《西方哲学史》(罗素)。
研究生阶段必读经典书目有:《资本论》《哲学笔记》《历史与阶级意识》《狱中札记》《批判理论》《四书章句集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艺术精神》《心体与性体》《尼各马可伦理学》《人性论》《精神现象学》《存在与时间》《科学革命的结构》。
(2)方法类
方法类课程在本科三年级之后开设,主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史与科学方法等。
(3)通论类
通论类课程在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哲学导论、逻辑学导论、伦理学概论、政治哲学概论、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原理等。
3.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第三学期海外交流课程以及暑期学校课程。
六、配套保障
1.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强基计划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负责选拔连读资格学生、中期分流考核以及日常管理等。
2.经费保障
在学校专项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学院优先配套。
3.师资保障
安排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纲的责任教授;确保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学业导师;配备德才兼备、以教授为主体的授课教师。
4.政策保障
本科三年级末通过考核的学生,获得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硕士一年级末通过考核的学生,获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5.学工管理
(1)由分管本科生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全面负责该计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2)配备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有爱心的辅导员队伍;
(3)优选名师、优秀青年教师为“烛光导航师”,“一对一”指导帮扶学生,从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全程“贴身”辅导,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关爱学生、培育学生的机制。
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本方案所列课程为必修课程)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学时数 |
备注 |
总学分 |
理论课学分 |
实践课学分 |
总学时 |
理论课学时 |
实践课学时 |
公共基础课程 |
必修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6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
|
|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
|
|
|
|
|
形势与政策 |
2 |
|
|
|
|
|
|
体育 |
4 |
|
|
|
|
|
|
军事理论与训练 |
2 |
|
|
|
|
|
含2-3周军事训练 |
大学英语 |
6 |
|
|
|
|
|
|
通识教育课 程 |
基础通识课程 |
必修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1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创新思维与方法、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宇宙新概念为通识必修课程。 2.通识课程选修需跨两个或三个模块,“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为指定很必选模块。 3.通识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6学分。 |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
2 |
2 |
0 |
32 |
32 |
0 |
核心通识课程 |
必修 |
创新思维与方法 |
2 |
2 |
0 |
32 |
32 |
0 |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
2 |
2 |
0 |
32 |
32 |
0 |
宇宙新概念 |
2 |
2 |
0 |
32 |
32 |
0 |
一般通识课程 |
选修 |
|
|
|
|
|
|
|
专业教育课程 |
经典类 |
必修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上) |
3 |
3 |
0 |
48 |
40 |
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下) |
3 |
3 |
0 |
48 |
48 |
0 |
中国哲学经典(上) |
3 |
3 |
0 |
48 |
48 |
0 |
中国哲学经典(下) |
3 |
3 |
0 |
48 |
48 |
0 |
西方哲学经典(上) |
3 |
3 |
0 |
48 |
48 |
0 |
西方哲学经典(下) |
3 |
3 |
0 |
48 |
48 |
0 |
方法类 |
必修 |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
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
3 |
3 |
0 |
48 |
48 |
0 |
数理逻辑 |
3 |
3 |
0 |
48 |
48 |
0 |
哲学逻辑 |
3 |
3 |
0 |
48 |
48 |
0 |
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现象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解释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科学史与科学方法 |
3 |
3 |
0 |
48 |
48 |
0 |
通论类 |
必修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4 |
4 |
0 |
64 |
64 |
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4 |
4 |
0 |
64 |
64 |
0 |
中国哲学史 |
4 |
4 |
0 |
64 |
64 |
0 |
西方哲学史 |
4 |
4 |
0 |
64 |
64 |
0 |
哲学导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逻辑学导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伦理学概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政治哲学概论 |
3 |
3 |
0 |
48 |
48 |
0 |
科学技术哲学 |
3 |
3 |
0 |
48 |
48 |
0 |
美学原理 |
3 |
3 |
0 |
48 |
48 |
0 |
特色课程 |
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2学分) |
第三学期海外交流课程(2学分) |
暑期学校课程(2学分) |
研究生阶段公共必修课程 |
硕士阶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学分) |
硕士英语(2学分) |
博士阶段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
博士英语(2学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