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关键词
首页 - 附件 - 正文
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生物科学专业)

2020-05-05 18:26

阅读量:


一、基本情况

1. 专业简介

武汉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本科专业培养基础。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93年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点招收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2002年获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按两个基地班招生,同时在生物科学专业内设置国际班,专业课实行全英文授课;2009年开始在生物技术专业设病毒学方向;2010年,依托生物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加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立“弘毅学堂”生物学班。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生物学评估结果为A2018年生物学入选“双一流”学科,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40名左右,2016年开始实行生物科学大类招生。一、二年级进行大类培养,三年级依托两个人才培养基地,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培养。学生培养质量高,每届毕业生在国内外深造率在80%左右。

2.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9人,其中教授74人(博士生导师74人),副教授3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青获得者9名,其他各类国字号人才近30人;3位教师分为教育部2018~2022年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秘书长或委员;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近三年,学院年均在ScienceCell等顶级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左右(影响因子10.0以上);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21项,到账科研经费近4亿元,年均1.3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3项,转让金额超过3000万。

3. 教学及科研平台

学院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拥有首批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子湖淡水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稳态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基地,拥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等教学科研平台。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学院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拥有全国首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一级学科优势学科;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项目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生物的世界”和“校园中的植物世界”2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2门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专业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 培养目标及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

1)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全面的实践技能,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接受系统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经后续培养后成为所从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对科学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具有坚实和宽广的生命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对科学的严谨求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阅读专业文献,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毕业生知识能力

本科生阶段: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研究生阶段:按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完成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要求的课程学习;在博士第一或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学科综合考试达到《武汉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要求;除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外,还应完成以下学术活动:

a. 学术交流:要求在攻读博士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以墙报形式或口头报告形式展示其科研成果;博士生每学期应在课题组内做至少一次学术研究进展汇报,由其指导老师给出考评。博士生论文开题后,每隔6个月应对其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汇报,并邀请其博士生考核小组参加,由考核小组对其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b. 经典文献阅读:博士生应该每两个月在课题组内进行一次与其研究相关的经典文献的深度讲解,培养博士生钻研学术文献的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c. 实习实践:

(a) 教学实践。为了使博士生在教学工作上得到一定锻炼,鼓励其进行适当教学实践,形式包括:参加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辅导及实验指导工作;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其他形式的科研工作。

(b) 专业实践。对于一些承担着转化生物学或应用生物学相关课题的博士生,可鼓励其在校期间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定专业实习活动。

3)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强基计划班”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评估,不能通过考核评估的同学,流动到同年级生物科学专业;空缺人数由学院同年级其他班级遴选综合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转入。

① 新生入学后,“强基计划班”学生全部纳入“一年级基础研究训练计划”,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进行考评,一年级科研计划考核不合格学生,流出“强基计划班”;

②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结束后,及时进行学分清理,不能按要求完成课程学分总数超过10分的同学,流出“强基计划班”;每学年结束后,由学院“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对学生每学年科研训练成效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流出“强基计划班”;

③ 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对“强基计划班”学生进行考核评估,课程成绩达到学校推免要求,且科研创新活动能力通过院内外专家组评估,即进入衔接培养阶段,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及时分流到生物科学专业,安排进行本科学业指导;

④ 第五年,进行研究生阶段第一次分流评估,通过评估,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如果未能通过评估,转为硕士研究生学习;

⑤ 第六年,进行博士生论文开题评估,通过评估,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如果未能通过评估,转为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

4)衔接培养办法

依据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要求,对两阶段学习重复内容进行简化,制定相关课程对照表,本计划学生这些课程只用参加一次学习,取得成绩后,可作为两个阶段的学习成绩并取得学分。

对有开展跨学科研究课题意向的学生,积极联系学校相关学院,如医学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相关学院,为有意愿在生命科学相关交叉学科发展的学生,提供业余科研、推免、毕业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便利。

① 衔接培养模式

三年级上学期,依托专业指导小组对“强基计划班”学生前5学期学习和业余科研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规划。

三年级第二学期,通过评估的“强基计划班”学生进入相应实验室进行2~4个轮转;学期末进行评估,正式确定进入衔接培养计划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与指导老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依据学生本科阶段学习和研究生培养要求,规划本科第四年的学习。

四年级开始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工作,除完成学士学位工作外,还需完成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程学习。

第五、六年分别进行中期分流评估和开题报告评估,通过后,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工作。

② 衔接学习模式

四年级上学期,完成评估和轮转确定进入衔接阶段培养的“强基计划班”学生,达到学校推免条件,考核合格,即获得推免资格,开始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本科前三年专业学习和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要求,完成四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本科、研究生阶段,相同性质课程不重复学习)。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学生在本科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修满150学分,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论文方可毕业,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规定学习时间内按要求修满32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达到学校规定条件者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依据“强基计划”教育改革总体目标,在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培养办学经验基础上,针对本计划学生生源和培养特点,完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和国际化办学),逐步形成适合武汉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 学分与学制

学制:本科阶段4年;研究生阶段5年(弹性学制4~6年)。

学分:本科阶段150学分、研究生阶段32学分(两阶段内容和要求相近课程,只用参加一次学习,进行学分互认与转换)。

2. 突出导师制,完善管理模式

为实现个性化培养,“强基计划”生物学班学生学业管理拟聘学院的院士等学科带头人为班主任,安排知名教授任首席责任教授和由3~5位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小组共同负责,同时“一对一”安排博士生导师作为“烛光导航师”;学生日常管理由班级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和导师制有机结合,各部门相互配合,职能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3. 教学小班化

“强基计划”生物学班,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专业认知实习,单独编班运行;专业研讨课,原则上不超过20人。核心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小班上课,结合小组研讨形式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报告与讨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

4. 强化课外、校外学术交流学习

利用学院建立的神农架国家级野外综合实习基地、教育部鄱阳湖淡水湖泊生态与环境野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武汉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等实习实践基地,系统培养“强基计划”学生基础的生物学实践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学院和校外、国外顶尖研究机构、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原则上每学年安排一次“强基计划”全体学生校外认知学习和国内大型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选拔部分高年级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了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前沿问题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推行一体化科研训练

学院将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和优势,科研支持教学,科研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将“学”与“研”相结合。依托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子湖淡水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将专业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科学研究训练课有效结合,建立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的良好统一,让学生在强化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式学习方式。

在一体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一年级基础研究训练计划”在新生入学伊始,即为“强基计划班”每位新生安排学术导师,开放科研实验室,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二年级组织部分科研实验室设立开放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三年级,在两个“国重”在研科学问题中遴选合适的小课题,对“强基计划”学生通过“实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研究创新能力;四年级,依托国家、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类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优先选派和资助“强基计划”生物学班学生赴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一流实验室进行8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参与实际科研项目。

由学院“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生每年科研训练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6. 推动国际化学习

突出国际化培养,强化国际交流。学院筹措专项经费,资助“强基计划班”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每人一次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包括短期实习、访学、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竞赛或长期的学习与毕业实习。与国外知名高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安排“强基计划班”在第三学期选修名校专业课程。

7.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以赛代训,激发活力

为学生提供经费和专门的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院级实验技能大赛、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国际遗传机器工程(iGEM)大赛,在科研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交流能力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8. 持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学院教学督导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基层教学组织比较分析“强基计划班”与拔尖人才班、普通班学生在课程学习、专业规划、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了解“强基计划班”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和师生见面会,收集不同年级在校学生和任课与指导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专业指导小组对“强基计划”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为每位“强基计划班”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培养过程;通过毕业生信息跟踪,掌握学生职业发展,用人单位评价信息,持续完善“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五、课程设置(详见附件1

借鉴拔尖人才培养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基础,“强基计划”生物学班参照弘毅学堂生物学班和生命科学学院生科类学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兼顾博雅与专业、基础和前瞻的要求。

1. 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以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和“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中的核心通识课与一般通识课。

2. 专业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本计划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本科期间打好数理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十分重要,因此,高等数学要求高于一般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主要实验包括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发育生物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等,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野外生物学综合实习等。

3. 特色课程

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选用优秀国际原版教材,采取全英文教学或双语授课;选择性地增加科研能力相关课程及实验教学内容,如专业文献研读、多层次的科学研究训练等。“强基计划班”科学研究训练课程全覆盖。

为充分满足学生专业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科阶段学生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三个专业方向任意选修;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修的研究生课程,可进行学分转换作为专业选修课学分(详见附件2)。同时为了推动学生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长远发展,允许学生数理化生各学科相关专业课程学分互换、互认。

六、配套保障

1. 组织保障

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牵头,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分管领导、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代表参与的“强基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决策与“强基计划”培养有关的问题与政策。

2. 经费保障

除教育部或学校下拨的“强基计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 “强基计划班”学生培养外,学院将在国际交流、实习实践、业余科研和校友奖学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指导学生有业余科研产出的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和科研经费补贴。

3. 师资保障

学院将选拔优秀教师承担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工作;依据学生学术水平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规划,安排在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科学研究训练指导老师,系统培养学生科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聘任学院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担任“强基计划班”班导师、责任教授和烛光导航师,并安排高水平学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小组对学生学术成长全过程进行评估指导;安排优秀的任课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兼职授课,专门针对新生开设生命科学前沿进展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采取报告或讨论授课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专业学术视野,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活动;聘请优秀的人文社科教师,选取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以及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开设针对性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专项经费,提高“强基计划班”授课教师的待遇;设立“荣誉课程”,提高授课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4. 政策保障(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政策)

三年级通过专业指导小组评估的“强基计划”学生,考核合格即获得推免资格;考核优秀者,研究生阶段学习优先获得直博生资格;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出国出境交流、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为“强基计划班”学生预留指标;奖学金评定指标分配方面给予倾斜。

5. 其他激励机制

“强基计划班”学生取得各类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学院在学校奖励基础上,对指导教师另行奖励。

附件1:武汉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强基计划班)课程计划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数

修读

学期

备注

总学分

理论学分

实践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63.5

必修

22

必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上)

4

3

1

1


必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下)

4

3

1

2


必修

形势与政策

2

2


自由


必修

体育

4

4


自由


必修

军事理论与训练

2

2


自由

2-3周军事训练

必修

大学英语

6

6


自由


必修

36.5

必修

高等数学B1

5

5


1


必修

高等数学B 2

5

5


2


必修

C语言程序设计

3

2

1

1


必修

大学物理D1

4

4


2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A

2


2

3


必修

无机及分析化学B

4

4


1

2+2

必修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2.5


2.5



必修

有机化学B

4

4


2


必修

有机化学实验 B

2.5


2.5



必修

物理化学C

3

3


3


必修

物理化学实验C

1.5


1.5

3


选修

5

选修

生命科学与技术进展

2

2


1

公共基础选修课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5个学分。

选修

科学研究训练

3

1

2

6

选修

线性代数B

3

3


1

选修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3

3


2

通识教育课

12

基础通识课程

必修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2



自由

1.所有学生必须修读《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2.通识课程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12学分。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2



自由

核心通识课程

选修

通识课程选修至少跨三个模块,所有学生必须选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和“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课程。





一般通识课程

选修





专业教育课程

74.5

必修

48

必修

动物生物学

3

3


1


必修

植物生物学

3

3


2


必修

微生物学

3

3


1


必修

生物化学1

2

2


2


必修

生物化学2

3

3


3


必修

细胞生物学

3

3


4


必修

遗传学

3

3


4


必修

分子生物学

3

3


4


必修

动物生物学实验

1.5


1.5

1


必修

植物生物学实验

1.5


1.5

2


必修

微生物学实验

1.5


1.5

1


必修

生物化学实验

2


2

3


必修

细胞生物学实验

1.5


1.5

4


必修

遗传学实验

1.5


1.5

4


必修

分子生物学实验

1.5


1.5

4


必修

毕业设计

7


7

8


必修

发育生物学

3

3


5

动物及人类发育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二选一

必修

发育生物学实验

2


2

5

动物发育生物学实验、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二选一(需前导课)

必修

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

2


2

2


选修

26.5

选修

生物医药创新创业

3

3


6

全校范围内创新创业课程需选修3学分

选修

跨专业课程

4



自由

每个学生必须在所跨学院(系)至少修读4个学分。

选修

专业文献研读

2

2



1. 每个学生必须修读不少于26.5个学分的专业选修课。

2.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修的研究生课程,取得成绩后,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进行学分转换,作为专业选修课学分。


选修

病毒学

3

3


5

选修

病毒学实验

2


2

5

选修

生态学

3

3


5

选修

生态学实验

2


2

5

选修

生理学

3

3


5

选修

生理学实验

1.5


1.5

5

选修

动物及人类发育生物学

3

3


5

选修

动物发育生物学实验

2


2

5

选修

植物生理学

2

2


5

选修

植物生理学实验

1.5


1.5

5

选修

植物发育生物学

3

3


5

选修

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

2


2

5

选修

免疫学

3

3


5

选修

免疫学实验

1.5


1.5

5

选修

细胞工程

2

2


5

选修

微生物工程

2

2


5

选修

微生物技术实验

1.5


1.5

5

选修

生物化学技术

3

3


5

选修

生物化学技术实验

1.5


1.5

5

选修

生物技术制药

3

3


6

选修

植物生物技术

2

2


5

选修

生物信息学

2

2


6

选修

动物实验技术

1


1


选修

高级细胞生物学实验

1


1


选修

结构生物学

3

3


6

选修

基因组学

2

2


6

选修

蛋白质组学

2

2


6

选修

生物统计学

2

2


6

选修

进化生物学

3

3


6

选修

医学病毒学

3

3


6

选修

病原生物学

3

3


6

选修

基因工程

3

3


6

选修

保护与恢复生态学

3

3


6

选修

病毒学技术实验

1.5


1.5

7

选修

病毒学技术

2

2


7

选修

人类遗传学

2

2


7

选修

神经生物学

2

2


7

选修

肿瘤生物学

2

2


7

选修

动物生化及药物学

2

2

2

7

选修

实验动物学

2

1

1


本科毕业应取得总学分:150


备注:

1.字的课程为创新创业类课程,全校范围内创新创业课程需选修3学分。

2.字的课程为第三学期开设课程。

3.学生若选择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的专业平台课程可以计为公共基础课程中理科学院开设的必修课;学生选修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且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可视为专业选修课。


附件2:本科、研究生阶段课程学分互认对照表


本科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课程学分

课程性质

研究生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课程学分

课程性质

研究生专业

互认时间

植物生物技术

张蕾、赵洁

2

选修课

植物生物技术

赵洁

2

选修课

发育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植物生殖生物学

彭雄波

2

选修课

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

孙蒙祥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发育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态学

吴中华

2

选修课

生态学原理

于丹

2

学科通开课

生态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物统计学

胡中立

2

选修课

生物统计学(动物学方向)

卢欣

2

选修课

动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物统计学

胡中立

2

选修课

生物统计学(生态学方向)

吴中华

2

选修课

生态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

程汉华等

5

必修课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王琰

3

研究方向必修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物信息学技术实践、生物信息学

吴英亮/马文涛

2

选修课

生物信息学

吴英亮

2

学科通开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免疫学

孙慧/钟波

3

选修课

结构免疫学

殷雷

2

选修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生物化学技术

黄健

3

选修课

高级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

郑忠亮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病毒学

陈明周、朱应

3

必修课

现代病毒学 / 现代病毒学技术(只能互认到其中一门课程)

朱应

3

研究方向必修课

微生物学(病毒)

硕士第一学期

微生物学

陈向东、唐晓峰

3

必修课

现代微生物学技术

陈向东

3

研究方向必修课

微生物学(普微)

硕士第一学期

微生物遗传学

高向东

2

选修课

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高向东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微生物学(普微)

硕士第一学期

微生物工程

黄玉屏

3

选修课

微生物前沿进展

唐兵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微生物学(普微)

硕士第一学期

细胞生物学

刘江东

3

必修课

高等细胞学

刘江东

2

研究方向必修课

细胞生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基因工程

李立家

3

选修课

基因工程学

何光存、陈荣智

2

选修课

遗传学

硕士第一学期

基因组学

李阳生、周宇

2

选修课

基因组学

李阳生

2

选修课

遗传学

硕士第一学期

细胞工程

周荣家

2

选修课

动物分子发育遗传学

周荣家

2

选修课

遗传学

硕士第二学期

植物生物学

王建波、汪小凡

3

必修课

植物分子生物学

王建波

3

研究方向必修课

植物学

硕士第一学期

备注:本科、研究生阶段课程学分互认仅限本表中所列的课程,除《细胞工程》课程外,其他课程均需硕士一年级进行学分互认。互认的流程:开学两周内教学秘书吉老师通知选课。学期末提供本科成绩单,吉老师提供学分互认证明表,各位将本科成绩单和学分互认证明表交给研究生课程授课老师,由授课老师直接給等同于本科课程的成绩。